|
【众享荟】中关村印迹|铺路石——四通打字机(下)
商机 于1984年5月16日成立,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自己的主营方向——打印机。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正处在逐渐形成的时期,都在经销进口的微型计算机,而打印机是一套微机系统必不可少的输出设备。合作,科海卖主机和显示器,四通专营打印机,都盈利颇丰。这得益于四通创业者们极其善于学习和发现商机,以至于在创业之初并没有走太多弯路。7月,王缉志的加入让四通具备了自主研发的能力。1985年,王缉志小试牛刀,由他主持开发汉卡的新型进口彩色打印机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。公司的领导人开始在一起酝酿开发自己的拳头产品了。 80年代中期的1985年初,在一次出差深圳的时候,创业者们遇到一位港商,他刚刚推出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,希望能帮忙,为他的产品开发汉卡。在洽谈中,港商大讲了一通笔记本电脑的好处,当他说到“如果这个东西能处理汉字,就能取代传统的中文打字机”的时候,一道石火电光闪过四通领导人的脑海。这一句无心的口若悬河,在四通人看来,真是个划时代的创意! 那个年代,传统的机械式中文打字机是一种非常笨重、复杂的机器。几千个常用汉字排列在一个硕大的铅字盘里,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打字员才知道什么字在什么位置。打印的时候,需要牵动一个能在字盘上自由移动的机械臂,准确地把需要的汉字抓取出来,打印在专门的蜡纸上,然后再拿去油印。这种机器跟小巧灵便、速度快到足以做会议记录的英文打字机根本没法比,不但效率很低,而且门槛很高,专门的机器和专业的人是高度绑定在一起的,缺一不可。通常只有大厂大单位才有条件使用,而没有条件使用打字机,但又有打印需求的小地方呢?大概80后的朋友们小时候都见过这样的场景:放学之后,老师们依然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,在蜡纸上一笔一划地刻着卷子。这就是80年代的办公条件。此时,一套进口微型机价格在4到5万元,大致相当于一个普通人40年的工资,而中国自己的PC兼容机尚未推出,汉卡也还没有完成商品化;大院大所里专门研制的汉字处理系统价格高达7万上下,足以让绝大多数有需求的目标用户望而却步。如果能有一种价格低廉、功能齐全的电子产品,取代那些笨拙的打字、印刷方法,从而实现办公自动化,那它能产生的社会效益,将是不可估量的! 内部引起过一些争议,有人认为自己搞研发风险太大,但是当时四通有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决策方法,叫做“听多数人的意见,和少数人商量,最后一个人说了算”,既保证了决策的客观冷静,又能在必要的时候不失理想主义的魄力。很快,公司领导层做出了决定:开发一款价格在万元以下、能完成打字和编辑任务的产品。 自主研发产品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:人才、市场、和资金。人才方面,有对汉字处理已经研究颇深的总工程师王缉志,而资金方面需要寻找外援,企业之间谈判是不能光讲社会效益的,一定要讲经济利益,对市场做了一番调查,当时一台铅字打字机的售价是2至3万元,价格主要是按所配的字盘而定的。如果把四通新产品的价格定在一万元左右,一定能有巨大的竞争优势。老式打字机历年来已经卖出了100多万台,每年能拿到这个份额的10%,这就是十亿人民币的潜在市场。 市场前景如此振奋人心,接下来该着手资金的问题了。1985年3月的一天,的领导层来到位于北京饭店的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北京事务所,与来自东京的代表团讨论未来的合作。会议中,四通人提到了开发新产品,取代机械式中文打字机的设想。并且分析了这个产品的潜在优势,和诱人的市场前景。在座的人都听得兴致勃勃,然而,在三井人当中,却有一个人一直闭着眼睛,就像是睡着了。直到四通的发言结束,他才缓缓睁开眼睛,说道:“的这个项目,我们有兴趣,而且三井愿意投资。” 原来,刚刚四通的高谈阔论,他一句也没落下。此人正是这个代表团里的拥有决策权的重要人物——物资部的部长。这突如其来的果断提议,让所有在座的四通人一时语塞。倒是三井这边冒出个愣头青,迫不及待地问了自家部长一句:“您准备投多少?” 惹得大伙笑了起来,气氛又重归轻松。这位部长伸出一只手:“5000万日元”。按照当时的汇率,这大约相当于100万人民币。日方如此的诚意,马上得到了中方的回应:“如果开发成功,我们将从日本采购相关的硬件,将要拜托多多帮忙。” 三井人立刻露出了会心的微笑。 易用 双方的合作就此展开,这对王缉志来说,是一个可以尽情挥洒的舞台,他开始用一种全新的形式,去实现他对中文字处理的梦想。 是投资者,自己并没有研发的能力,所以他们引入了第三方来做具体的产品开发,这个第三方是日本的ALPS公司。专门接受大品牌的委托做代工生产(OEM-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)。6月,王缉志前往日本,与ALPS公司的领导人一起讨论开发方案,对方拿出了几种现成的日文文字处理机做演示。经过比较和讨论,王缉志没有接受任何一个现成的方案,日本文字处理机的打印头是热转印式的,对纸张和室温的要求比较高,色带价格贵,还不能在蜡纸上打印。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用户来说,极不友好。王缉志决定,重新开发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机器,一定要采用击打式的打印头,能打印蜡纸。 从头搞起,意味着更长的研发周期和更高的成本,但是王缉志情愿如此,以他的观点来看,这样不仅能使产品在中国更实用,从长远来讲还可以不必长期依赖日本。双方最终确定了合作方式:四通负责总体方案设计和软件设计,ALPS负责选件、硬件设计和生产。 8月,开发工作正式开始。四通的开发小组由四个人组成。为了做好总体方案设计,王缉志找来了很多文字处理机的说明书来做参考,包括日本的,也有中国的。四通并不是第一个做中文文字处理机的,但是,在多方比较之后,王缉志有信心能做得更好。在软件方面,王缉志心里早早就有一个样板了,这就是WordStar,当年他最初接触的这款英文字处理软件,对他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影响。他决心,在英文上能实现的功能,一定要在中文上也实现。 王缉志对产品的研发有着非常明确的理念:易懂而且好用。在这一点上他下了很大的心思,力求做到极致。例如输入法,王缉志不但专门开发了新的拼音输入法、加入了当时常用的电报码,还想到应该再有一种笔形输入法。参加1983年中文信息处理会的时候,他认识了不少研制输入法的人,在分析了各种输入法之后,他决定去找王永民,“五笔”便成了四通打字机上的第一款笔形输入法。产品的名称定为“四通MS-2400中文电子打字机”,这个名字也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,王缉志认为,“文字处理机”这样的名字太过专业化,容易让本来就觉得电脑很难的人望而生畏,名字只要让人知道这个产品能做什么就好,用不着咬文嚼字。就连编写说明书时,王缉志都不用专业术语,他希望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就能使用这款产品,因此行文必须通俗易懂。 1986年 四通MS-2400研发期间王缉志于背影 1986年3月,产品软硬件全部就绪。王缉志率领中方的研发小组前往日本横滨,进行最后的冲刺——软、硬件联机调试。计划工期为三周,为了争取时间,王缉志和小组成员每天工作16个小时,周末也不休息。在高度集中的工作状态下,三周时间转瞬即逝,然而,软硬件仍然没有调通。小组决定延期一周,最后期限定在了4月14日,此时的王缉志已经完全陷入了工作狂的状态,对他而言,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争。就在这关键时刻,国内传来噩耗 ——王缉志的父亲,86岁高龄的王力先生病危住院了。公司同意王缉志立即回国,见父亲一面。 王缉志此时的心情极为复杂——回不回去?他面前有两个再清晰不过的选择:一个会导致眼看就成功的产品夭折,另一个可能会留下终生的遗憾。他拿起电话,打给了母亲,在了解了父亲的病情之后,他也向母亲介绍了工作的情况。母亲说:“你的工作很重要,回不回来,由你自己决定吧。” 王缉志告诉母亲,他还是决定留在日本把工作做完。 以事业为重,是父亲对王缉志从小言传身教的最重要一课。王缉志年幼时,对父亲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副伏案工作的背影。他并没有继承父亲的“家学”,但是却继承了这样一种“家风”。他刚刚加入四通时,父亲曾题诗鼓励他,诗的最后两句是“愿儿更奋垂天翼,胜似斑衣娱老亲。” ——自己事业上的精进,是父亲最大的愿望。 王缉志带着巨大的精神压力,继续领导着全组人昼夜奋战。终于,在4月11日中午,调试成功了。王缉志在回忆这关键的一刻时说:“当大家听到打印头发出刺耳的声音在纸上打出汉字时,都像听到了美妙的音乐一样高兴。” 下午,和ALPS公司的人都来祝贺小组的成功,在了解了他们研发的过程之后,日本人发出了由衷的赞叹:我们从你们身上,看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刻苦精神。 4月14日,王缉志回到了北京,公司安排了专车,直接送王缉志到友谊医院去看望父亲。当时,王力先生病情非常严重,已经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了,但神志还清楚。当得知儿子的开发工作已经完成的时候,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。半个月之后,王力先生与世长辞。 伏案工作的王力先生问世 5月16日,两周年庆典在北京饭店举行,这同时,也是四通MS-2400中文打字机的发布会。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也应邀参加了这次活动,在看完新产品的演示后,他说:“外国有人人都能使用的打字机,提高了工作效率,我们中国人整整丧失了一个机械打字机时代,我们不能再丧失电脑时代。四通打字机开创了中国语词处理的新纪元。”MS-2400定价7000元一台,在6月份正式面世,截至1986年底,仅在半年之内,就售出了7000多台。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。 四通MS-2400打字机1987年5月,又推出了第二代产品MS-2401。王缉志用了一年的时间,带领开发小组对产品进行了大幅改进,使MS-2401在软硬件方面都更加完善:屏幕更大——同屏显示字数是原来的10倍;字体更多,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软盘驱动器,文章打印的长度不再受任何限制。MS-2401可装载的输入法也更加丰富。其汉字处理能力完全不输同时代的PC,价格却仅仅是PC的三分之一到六分之一,MS-2401开始畅销全国,1987年,的营业额达到了3.3亿人民币。这在一般人月工资只有100元上下的年代,是个不得了的天文数字。但是,创造财富仅仅是MS系列中文打字机效益中的一部分。它使更多的单位有能力提前走向办公自动化,也使大量人才能够更早地接触计算机汉字处理。这款成熟的产品是这个系列中生命力最强的型号,直到10年之后,汉字硬件时代早已落幕,依然有人在使用。 1987年5月16日王缉志在MS-2401发布会上里程碑 的英文名叫STONE,是英文“石头”的意思。的初创者们来说,这包含着一层充满试验精神的深意——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说:改革要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我们就做这样一块石头。如果我们失败了,我们就是铺路石(Pavingstone),如果我们成功了,我们就是里程碑(Milestone)。四通的辉煌没有在新世纪得以延续。此后,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,四通最终没能再造事业的高峰,成为了改革开放时间线上一颗再普通不过的铺路石。然而,当我们回顾四通打字机诞生的历史,那些乐于创新、敢于拼搏、忠于事业的精神,其实早就跨越了时代和个体,留存在了中关村。而这个时代的产物,撑起了走向信息时代的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,在完成了历史使命之后,又有谁能说,这不是一座推进历史的里程碑呢! 四通MS系列打字机(右一为MS-2401)撰文 | 张庆生 张霁苏 编辑 | 刘震 审核 | 张奕
|